ESG(Environmental, Social, and Governance)
永續宣言

ESG是企業在 環境、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 三個層面所需承擔的責任與目標。企業不僅追求財務成長,更應在 減少環境衝擊、促進社會福祉、維護員工福利、強化透明與有效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

背景補充:ESG概念起源於2006年聯合國提出的 《負責任投資原則》(PRI),台灣自2017年起推動上市公司導入 ESG報告機制,並設立相關指引。
 

SDGs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)
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

SDGs是聯合國提出的 17項全球共同目標,涵蓋從 減少貧困、保護地球到確保人類福祉 等多個面向。SDGs強調國家、企業與個人在發展經濟時,必須同時實現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。


背景補充:2015年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通過 SDGs,台灣在2018年成立 SDGs執行小組,涵蓋能源轉型、減碳計畫及環境保護等領域。
 

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
環境永續

環境永續指的是 在開發和使用自然資源時,確保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健康與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。這一概念強調以 低影響、可持續的方法 進行經濟活動,讓當代與後代都能享受自然之美與資源。


背景補充:此概念起源於1987年聯合國 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》(布倫特蘭報告),台灣自2016年制定 《國家氣候變遷行動綱領》 以應對氣候挑戰。
 

Low-Impact Green Tourism
低衝擊綠色旅遊

低衝擊綠色旅遊是指在旅遊活動中 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,並推動 生態保護、資源節約與社區共生。它強調 選用低碳交通工具、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 以及 支持在地經濟,讓旅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時,保護當地的自然與文化。


背景補充: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,國際旅遊組織(UNWTO)倡導全球採取綠色旅遊行動。台灣於2020年發布 《綠色旅遊推動方案》,引導旅遊業者採取低碳環保措施。
 

Leave No Trace
無痕旅遊

無痕旅遊是一種 自然環境保護行為準則,倡導旅客在參與戶外活動或自然探索時,不破壞環境、不留下人為痕跡,以確保自然景觀、動植物棲地不受人類干擾,維護環境的長期可持續性。


背景補充:源自1980年代的美國自然保護運動,並於1994年由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推廣。台灣的 《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推動計畫》 納入此原則,保障自然資源永續利用。
 

Travel Health and Safety
防疫安全

防疫安全指的是在 旅遊或公共活動中採取的健康與安全措施,包括衛生管理、感染防控、隔離準則與應變計畫等。它保障旅客及當地居民的健康,特別是在疫情爆發或傳染病風險時尤為重要。


背景補充:2020年COVID-19疫情爆發後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和各國政府陸續發布旅遊安全指引。台灣於2020年實施 《防疫新生活運動》,確保國內外旅遊安全。
 

Green Procurement
綠色採購

綠色採購是一種 環保導向的採購策略,企業或組織在購買產品與服務時,優先選擇具有 環境友好特性、低能耗、低污染 的供應商或產品,以減少生產與使用過程中的環境衝擊。


背景補充:1992年里約環境與發展會議提出綠色採購概念,台灣自2002年啟動 《綠色採購推動方案》,公部門綠色採購比率持續提升。
 

CSR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)
企業社會責任

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對於 社會、環境和經濟的三重責任,它鼓勵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,積極 回饋社會、減少環境影響、促進社會公平。


背景補充:2010年ISO 26000《社會責任指引》成為全球標準,台灣自2015年要求上市櫃公司根據 CSR報告指引 提交年度報告。
 

Employee Welfare
職工福利

職工福利指的是企業為員工提供的 超出薪資範圍的額外支持,包括 健康保險、培訓發展、心理支持、彈性工作安排 等措施,旨在提升員工的滿意度、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,並促進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。


背景補充:職工福利在19世紀工業革命後逐步發展,台灣於1984年通過 《勞動基準法》,保障工時、薪資與其他基本福利。
 

Social Responsibility
社會關懷

社會關懷強調企業或個人在經濟活動中,應 關注弱勢群體、促進社會平等與福祉,並通過 公益活動、資源捐助、教育支持等 具體措施,實現對社會的積極影響,推動共同繁榮與和諧。


背景補充:屬於CSR的一環,台灣自2018年推動 「公益行動合作平台」,串聯政府、企業和NGO,促進偏鄉教育、社會弱勢支持等行動。